揭开神秘面纱 荒漠猫卫星颈圈跟踪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3-01-04 15:21:50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荒漠猫,民间又称“野猫”“草猫”“草猞猁”,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等省份的高山草甸地区,因数量稀少,行踪隐秘,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多年以来,我国对荒漠猫的了解仅限于野外观察。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荒漠猫展开了深入的野外调查研究,近日,综合一年多监测数据,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


【资料图】

荒漠猫卫星颈圈跟踪研究取得新进展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是中国12种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种。以“猫”命名的荒漠猫,是野生猫科动物中外形与家猫最为相似的物种。前两年,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支持下,开展了对荒漠猫的专项研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我们对于这个物种开展了第一次野外生态学的研究。我们使用红外相机、卫星追踪颈圈这样一些新的技术。

在获得国家林草局批准后,科研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捕捉了首批10只荒漠猫,给它们佩戴上卫星追踪设备后进行放生,由此获取到荒漠猫野外行踪的相关数据。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这些颈圈给我们持续提供关于这10个个体的移动、位置这样的一些活动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第一次了解到荒漠猫在这样的一个生境里,它的一个家域范围和它的一些活动的模式。

研究发现,荒漠猫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通俗来讲,野生的荒漠猫有着与家猫十分相似的“守家”习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荒漠猫作为一个小型的猫科动物,它的活动的范围不是很大,它的典型的一个家域的范围也就是3到5平方公里。

当科研团队在对10只荒漠猫跟踪监测时,其中2只个体却突然离开它们的家域范围,出现了2次出人意料的长距离移动事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曾经有2只佩戴这种颈圈的荒漠猫,在短期的时间里,一口气跑出去了50公里以上的范围,然后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它原来的栖息地。

据了解,荒漠猫体重在4到8公斤之间,有的比家猫还小。考虑到它相对小的体形,如此长距离离开其家域范围然后返回的迁移,明显突破了科研人员对这种猫科动物以往的认知。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反映了亚成体荒漠猫在探索新的栖息地、寻找可能配偶的过程。

“筑巢引兽”防治鼠害 众多捕鼠能手入镜

荒漠猫的主要食物是高原鼠,而高原鼠是包括荒漠猫在内的多种中小型食肉动物的口粮,同时,由高原鼠数量泛滥造成的鼠害,又是高原草场退化的“元凶”之一。因此,高原鼠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最近,志愿者们建造了一批独特的“人工巢穴”,通过吸引天敌入住的方式来达到控制鼠害目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些通过人工建造的、大小不一的“动物巢穴”,外面看不出什么门道,实则经过了志愿者的精准测量,反复实践,适合狗獾、荒漠猫、藏狐等多种以鼠类为主要食物的野生动物居住。考虑到各位捕鼠高手对于巢穴的个性化需求和择邻习惯,志愿者除了依照天然地势和环境特征筑造相应尺寸的宅子,还精心设计了宅子间的距离与分布,确保邻居们不构成相互嫌弃、相互竞争的关系,安心定居捕鼠。

志愿者公保一般情况下狐狸的人工洞穴是22厘米、狼的人工洞穴是26厘米、猞猁的人工洞穴就是28厘米,按动物大小的不同建造一个不同的人工洞穴。

这种“福利房”除了用于控制鼠害,另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采集野生动物影像。安置在“福利房”及周边的红外相机,记录下了形态各异的“住户们”各种隐秘罕见的生活场景。除了荒漠猫,众多其他种类的捕鼠能手也意外入镜。

这只外表奇特,表情看起来还有些懵懂的动物名叫猞猁,作为猫科家族中的一员,它酷爱捕食体形较大的高原鼠、旱獭。还有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它叫兔狲,虽然只有2公斤左右,却深藏绝技,是捕捉高原鼠的一把好手。

志愿者 公保:高原土拨鼠的天敌入住率达100%,一个洞穴管控的面积就是2000亩,总共现在做了300多个。

据了解,以往草原上治理鼠害主要采用毒杀的方式,这个过程造成了草场的污染,同时,也让许多捕食鼠类的动物因此而继发中毒死亡。通过引进天敌的方式以动物间的天然食物链为基础,既控制了鼠害的发生,保护了草场,也让许多以鼠为食、以洞为家的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