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朋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天斗山寻找蝴蝶。
张启航摄(人民视觉)
(资料图片)
廖金朋展示手上的帅蛱蝶。
罗华兴摄(人民视觉)
廖金朋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鸟类。
高晓纬摄(人民视觉)
车缓缓行驶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蜿蜒山路间,阳光穿过密密匝匝的枫香树叶照向路面,清风拂过,扬起一地落叶。
“快快!白颈长尾雉!”话音未落,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员廖金朋迅速靠边停车,拿起身旁相机,探出车窗,连按数下快门——车窗外,一只白颈长尾雉正展开白褐相间的尾羽,自路边越过山涧,飞向对岸竹林。
“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前少见得很!”廖金朋低头查看相机里刚刚拍摄的照片,他介绍,随着保护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近年来,他遇到白颈长尾雉的频率也高了不少。
地处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森林覆盖率达97.16%,保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物种基因库”。
今年55岁的廖金朋于2014年来到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2015年,他开始尝试在工作之余拍摄保护区的鸟类,2020年又开始拍摄蝴蝶,目前主要负责监测、拍摄鸟类和蝴蝶等野生动物,协助保护区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后脖颈和脸上的皮肤有黑白分明的晒痕,这是廖金朋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标志。蹲守、拍摄、整理、撰写观察日记……一年里,廖金朋有2/3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山上。为了拍摄,廖金朋常常要在观测点上守候八九个小时,耐心等待鸟类与蝴蝶的出现。夏天烈日当头,一天拍摄下来,廖金朋常常浑身是汗;冬天寒风阵阵,但必须开着车窗以便观察周围的鸟类,他只能多裹几件衣服御寒。“从事野生动物监测就要经得起风吹雨打。拍摄野生动物存在偶然性,不一定每次都能拍到;但时间一长,偶然也会逐渐累积成必然,因为只要你经常上山,能拍到的物种肯定就多。”廖金朋说。
对廖金朋而言,保护区记录物种的“加新”就是对他辛苦付出最大的回报。截至目前,廖金朋共收集到200种野生鸟类的影像记录,包含44个保护区新记录种;收集到292种蝴蝶的影像记录,其中130个为保护区新记录种。
“只有留下详实的物种影像记录,摸清保护区的生物资源家底,才能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廖金朋介绍,近年,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著了《永安天宝岩鸟类图鉴》与《永安天宝岩蝴蝶图鉴》,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而这两本图鉴中有一半以上的照片都出自廖金朋之手。
翻阅着图鉴,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廖金朋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拍摄时的场景。“每次在保护区遇到熟悉的鸟类,都感到亲切,就像和老友见面一样。”廖金朋说。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