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古又有重要发现。2022年,考古人员对明中都内金水桥进行了发掘,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午门马道北侧首次发现连廊,成为补全宫城中轴线布局的关键发现。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依礼制建造的理想都城,被认为是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本”。其在“功将完成”时罢建,留下了诸多待解谜题。
2015年起,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相关课题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持续、系统的发掘。
(资料图片)
2021年,考古人员在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终结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也因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的带铭记琉璃瓦
“内五龙桥”延续“三券三伏”砌法
桥旁河道更宽体现高规制
明中都考古并未停下脚步。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度联合故宫博物院、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明中都内五龙桥、前朝宫殿区正殿西侧附属建筑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
在对内金水桥五座桥中的西边桥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其桥体为砖石结构,“三券三伏”砌法、桥旁河道驳岸包砖方式等都与外金水桥基本一致。该河段河道宽度较外金水河道该部位宽阔得多,也体现出更高的规制。
内金水桥桥券与河道驳岸
在北京故宫,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和太和门前广场的内金水桥,雕栏玉砌,仿佛金水河上的条条玉带,成为故宫巍峨壮丽景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系是都城布局中的关键要素,也是遗址保护、展示中需要体现的重要内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凤阳明中都考古发掘领队王志介绍,早在1981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王剑英先生曾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其中就包括水系。明中都水系主要由护城河,内、外金水河,四条濠河及其支流、水上桥梁、涵闸、水关等遗迹组成。
40年来,围绕明中都水系我省曾断续开展过一定的考古工作。2017年以来对内金水河的解剖和外金水桥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但仍有众多谜题待解。
内金水桥遗址发掘现场
2022年,考古人员对明中都内金水桥遗址启动了考古发掘。王志介绍,内金水桥又称内五龙桥,位于宫城内金水河上,在午门与前朝区宫门之间,位置极为重要,是明中都中轴线上重要的仪式性建筑之一,是宫城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同时也是体现城址布局、规制和皇家威仪的重要载体。内金水桥曾于1974年遭到扒拆破坏,不仅桥体大多被拆除,甚至部分用作地钉的木桩都被拔出。内金水桥的规模、形制、结构一直成谜。
此次发掘的是内金水桥五座桥中的西边桥,其桥址正对着西掖门。考古人员发现,这座桥桥体宽4.95米,相较北京故宫同位置内金水桥略宽。桥体为砖石结构,主体用青砖砌筑,仅在桥券供腹的两侧使用了券脸石。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合作发掘了明中都外金水桥遗址,七座桥址不仅反映了当时高水平的造桥工艺,其在位置、桥身宽度、券脸石使用数量、对应河道宽度上的明显差异,也体现了规制等级的区别。其中,外金水桥中间三座桥为“三券三伏”结构,体现出对规制和桥梁稳固性的追求。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从两端桥台处残存的砖券砌体可以看出,内金水桥西边的桥券也是采用“三券三伏”的砌法,与外金水桥一致。
另外,与北京故宫内金水河相似,明中都内金水河河道整体同样呈“弓”形。从营建顺序来看,应该是先建桥再修建了砖砌的驳岸。王志介绍,这段金水河河道北侧的驳岸外皮以“一顺一丁”方式砌筑,每层逐级内收,砖砌驳岸残存高度约1.2米。明代河道南侧驳岸尚未显露,估测河道宽度约超过7米,相较于外金水河道该部位3.7米的宽度要宽阔不少,也体现出其更高的规制。
宫院整体布局或为北京故宫“蓝本”
2022年,考古人员继续对明中都宫殿基址进行发掘,对前朝区正殿西侧附属建筑进行了考古发掘,将前朝宫院内主要宫殿建筑的布局关系进一步补充完整。
正殿西侧附属建筑夯土台基及磉墩分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与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相同,明中都宫城的格局也是“前朝后寝”。在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首次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正殿的建筑布局,其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这一发现终结了40余年来的猜测与争论,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的空白。
在2015年以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前朝区后殿旁侧有连廊和附属建筑连接。前殿两侧也有附属性殿址,但其与主殿的连接关系一直不明确。2022年,考古人员继续对明中都宫殿基址进行发掘,对宫殿基址夯土关键位置进行解剖,进一步了解夯土结构、工艺和营建次序。同时,对前朝区正殿西侧附属建筑进行了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个附属建筑建在一个独立的台基之上,其上有排列整齐的磉墩。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凤阳明中都考古发掘领队王志介绍,在宫殿建造中,柱子下面有柱础,柱础之下还有地基,就是“磉墩”。根据磉墩和柱础之间的比例关系,考古人员复原了这座配殿的柱位分布,基本厘清了其形制结构,以及其与主殿之间的衔接关系。
正殿西侧附属建筑基址夯土台基内的磉墩
虽为“配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座宫殿体量并不小。从考古发掘来看,这座建筑台基南北长约30.4米,东西宽约23.2米,残存高度1.15米。从柱网分布来看,这座宫殿不排除有重檐结构,宫殿前或有大的月台,或为文武官员等候区域。王志介绍,这座宫殿具体什么功能,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需要下一步的工作来验证。
这座宫殿与正殿之间没有连廊,在宫殿外,考古人员却意外发现了“路”,这在明中都十分难得。明中都举全国之力兴建,却在“功将完成”时以“劳费”为由罢建,罢建时路网是否已经建成一直成谜。2015年,考古人员曾在明中都“交通要道”上选择了5处进行解剖,最终仍未能发现明确的明初道路或路基。王志认为,道路的发现表明,罢建时前朝区已经铺设了道路,但宫院内广场上并未进行海墁铺地。
前朝区正殿西侧附属建筑基址发掘明确了该建筑的台基分布范围,发现了磉墩和踏道,增进了对前朝宫殿区建筑布局的整体认识。王志介绍,在整体布局上,其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区宫殿布局十分相似,但这座建筑与主殿之间却没有连廊相接,再加上主殿的形制区别,两都的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为研究自宋元至明清的宫殿布局演变提供了极佳的过渡环节材料。
午门马道北侧首现连廊
或连接前朝宫院南墙
考古人员还在午门马道遗址发现了连廊,这也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王志介绍,午门马道连廊在过去的调查和勘探中从未发现,也是补全宫城中轴线布局的关键发现。
在中国古代宫城的营造中,马道是指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便于车辆和马匹上下。王剑英先生在《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中就曾提出:“中都午门马道位于午门的东侧,与皇城城墙相连……由地面直达午门顶上”。但这一判断是否准确,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2022年,考古人员对明中都午门马道遗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发现了城墙、内台、马道、连廊台基和铺砖路面。考古人员分析,其建造顺序应该是先建造城墙,然后建造内台,马道和连廊同时建造,最后修建了铺砖路面。其中,位于城墙和马道之间的内台,采用的是“内夯土外包砖”结构。这样的内台遗迹十分罕见,但它到底有什么功能,目前还是个谜。“如果是单纯为了保护城墙,是否有必要,能不能实现效果?”王志认为,这是研究明中都设计规划绕不开的问题,还有待下一步的工作来解决。
在午门马道遗址,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连廊,这也是2022年明中都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据介绍,连廊位于马道北侧,与马道相连,同样为“内夯土外包砖”结构。连廊通宽10.35米,两侧外包砖厚度约0.8米。考古人员推测,连廊向北延伸,可能一直通向前朝宫院的南墙。“午门马道连廊在过去的调查和勘探中从未发现,这也是补全宫城中轴线布局的关键发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潘琛琛
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5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
头条 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