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我叫袁志鹏,是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博士,也是一名“90后”科研工作者,目前在崖州湾实验室从事玉米种子质量形成相关的研发工作。过去7年,每年10月起,我就跟随老师们一起来到海南三亚崖州湾。在这里,我曾遇见袁隆平、戴景瑞、堵纯信、程相文、李登海等著名育种家。
南繁工作复杂而系统。从10月来到海南,我们就要进行土地整理、田块划分等南繁前准备工作。1月初进入育种材料授粉阶段,这时候海南气温最高可达35摄氏度,但却是玉米开花授粉的最佳时间,通常我们中午用半个小时快速吃完饭便回到田间继续工作。对整个育种科研工作来说,田间的材料繁殖和选择是较基础的环节,等材料收获后便是实验室的分析鉴定环节。
到了种子的生产环节,南繁科研基地承担了品种亲本的扩繁功能。以玉米为例,育种家培育出来具有稳定遗传的高世代亲本在这里进行亲本的提纯和生产,才能运送到甘肃、新疆等大规模制种的基地。在这些制种基地,国内各玉米种植区所需的种子被生产出来,最后成为在包装袋内的商品种子,被运送往全国的农民手里。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这也是种业科研人员多年来持续努力的方向。玉米是单产潜力提升空间最大的作物。中国玉米现在单产水平约为美国的60%,在品种的耐密、病虫害抗性、自然灾害抗性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单产的提升不仅是品种产量性能的提升,更是种子质量的提升。为此,我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中心联合崖州湾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共同开展2022年全国玉米种子质量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玉米种子质量总体较好,基本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且有近1/3的种子远超标准要求。但通过国际上种子质量检验方法评价后发现,中国玉米种子在耐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南繁候鸟”,但我相信一代接着一代干,终有一天能让中国玉米种子提升到全球领先水平。(袁志鹏口述,杨沙沙采访整理)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6
头条 23-04-05